“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是景迈山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缩影。自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良好的资源禀赋是特色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要让普洱景迈山“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润泽。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关于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普洱茶产业产融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金融赋能龙头企业,辐射上下游企业,带动茶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筑牢“林茶共生”根基
金融发力基础设施建设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约7167公顷,其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其中的分隔防护林约617.65公顷,可以用来抵御大风、低温冻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保护茶树。景迈山少数民族先民们在森林间以斑块状开发古茶林,并保留约40米宽的防护林带隔离各片古茶林,这种“林间开垦”的种植方式,使景迈山良好的生态系统得以延续。而其中的古茶林采用了传统“林下茶”种植模式,景迈山少数民族先民们通过选择性砍伐,调整了森林结构,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立体群落结构。景迈山古茶林最上层主要生长高大遮阴乔木,以保证茶树最适宜的70%漫射光;中层则以茶树为优势树种,伴有樟脑树、桂花树等有香味的树种,以防治虫害;下层则主要分布禾本科、蕨类、药材等,这些草本层和落叶为茶树提供了天然的养分。这种“林下茶”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自然法则,保护并利用森林生态,为茶树营造了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
为维持“林茶共生”的生态平衡,需要不断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荫乔木,然后栽种茶树,持续养护茶园,这是景迈山少数民族在栽培茶树的漫长历程中积累的生态智慧。而在这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推动普洱的金融机构创新了全市首个“债贷结合”融资方案,向景迈山古茶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授信5.4亿元,为保护和发展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赋能。
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打好“信用+链式服务”组合拳
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核心区有5个布朗族村寨、4个傣族村寨。景迈山村落属于山地聚落,均依山而建,与茶为邻。水平上,以村寨为中心,形成村落—茶林—森林的圈层结构,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融合,塑造了人(生活)—茶(生产)—林(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空间关系。
以糯岗(糯干)古寨为例,寨心及周边的公共空间构成了古茶林整体的核心层,整个空间以寨心为原点向外辐射,以有序的肌理形成向心布局。寨心所在的核心层不仅是村落整体的几何中心,同时也是古茶园居民的精神信仰中心,更是村内各大活动的重要场所。沿着寨心,干栏式民居建筑顺应自然山水地势有序排开,形成了村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圈层;而这些建筑群落以外是茶林与田园,是村民生产劳作的主要场所;在最外层,则保留着未经雕琢的自然山体及原始林地。垂直上,景迈山少数民族在1140米~1600米海拔范围内种植古茶林;村寨选址均位于景迈山雾线高度(海拔1200m)以上,以保证日照通风;海拔更低处开辟农田、台地茶园、经济林地等,最终使得遗产区海拔由高到低呈现出森林—古茶林—传统村落—现代生态茶园—耕地水田的垂直布局。
“人地和谐”的布局让景迈山森林得以利用、茶园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发展,充分展现了景迈山少数民族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当地“和”的茶文化。为了让“人地和谐”更具生命力,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引导普洱金融机构,始终保持“金融为民”初心。一方面,在景迈山打造普洱市首个“金融诚信建设示范基地”,发挥诚信茶企示范作用,着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幅提升金融支持茶企效能,推动景迈山信用环境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合力组建“政策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参与的金融服务“突击队”,在春茶旺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及时满足茶产业链上主体的金融需求。
助力“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让普惠金融之花开遍景迈山
景迈山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念使古茶林生态系统得以传承至今。布朗族祖先帕哎冷的遗训是,“留给你们牛马,怕遇病而亡;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怕你们花光;留给你们这些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尽用不竭。你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茶树。”这已成为当地人的生存哲学。茶与民族历史、信念、生活习惯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茶文化。布朗族的茶魂树、傣族的茶神树象征茶祖,监督人们爱护茶林。山康节,布朗族人祭拜茶魂,泼水节,傣族人祭献新茶,以表达对茶树的感恩之情,这些都是对自然敬畏和爱护的体现。茶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景迈山少数民族的文化信念。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景迈山的主导产业和当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90%以上的村民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
为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景迈山的茶产业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引导普洱市的金融机构将景迈山茶文化的生态智慧深度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保驾护航,为走上“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筑牢金融基石。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联合普洱市农业农村局梳理澜沧县县级以上茶叶农业龙头企业26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7家,推动当地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6.65亿元;指导农行普洱分行围绕国家级龙头茶企澜沧古茶公司,打造“龙头+N”金融支持样板,创新“七彩云南·普洱贷”全系产品(茶企贷、茶微贷、茶农贷、茶商贷等)覆盖龙头企业上、中、下游客户群。此外,针对茶产业各链上主体融资需求特性,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现已梳理支持茶产业金融产品14个,其中纯信用贷款产品10个。截至3月末,景迈山农户贷款存量1679笔4.72亿元,其中,从事茶产业农户信用贷款存量1575笔2.89亿元,笔数和金额占景迈山农户贷款比重分别达93.81%和61.27%,助力景迈山农户人均茶产业收入超过1.5万元。
如果说景迈山茶文化是推动景迈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那么,金融则是推动景迈山茶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普洱的金融机构正在为景迈山茶文化传承与发展铺就一条光明的“金融大道“,为持续打响“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文化品牌,助推普洱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而贡献金融动能。
来源:金融时报